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动态

携手AI 共育未来‖我校教师参加全国高等教育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专题研修班

来源: 发表时间: 2025-07-24

  2025年7月17日至19日,全国“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专题研修班在北京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举行。本次研修班紧扣教育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战略部署,全面落实《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致力于为高校教师打造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学习交流平台,帮助教师熟练运用智能化工具,重塑教学模式、评价机制与人才培养路径。在新视域文化产业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刘群伟教授、黄菊老师、杨莹老师全程参加。

  

  AI 技术驱动教学全流程革新

  

   本次研修的第一阶段从“认知—原理—前沿”三个维度帮助教师完成AI素养升级:首先厘清人工智能的核心概念、能力边界与教育价值,化解“被技术抛下”的焦虑;继而系统梳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底层原理,并对应呈现课堂、评价、管理等典型应用场景;最后聚焦生成式AI与大语言模型,解析其三大核心架构及国内主流模型(如DeepSeek、文心一言等)的功能特色,为后续教学创新奠定坚实的理论与工具基础。

  

  

   研修第二阶段以“提示词工程+场景实战”为核心,先系统拆解提示词类型、优化技巧与结构化提问框架,帮助教师摆脱“反复调试却得不到好答案”的困境;随后依托 DeepSeek 大模型,现场演练六大高频场景:职场文案、文档处理、学术写作、创意产出、生活助手及“DeepSeek+剪映”一键生成微课视频。通过模板复用、高级提示词设计和小组共创,参训教师即学即用,快速掌握在不同教学与生活场景中精准驱动大模型、批量输出优质内容的能力。

  大模型×教学全流程实操训练

  

  

  

  在第二天的沉浸式研修中,课程围绕“大模型×教学全流程”展开,系统拆解“备课—授课—练习—学情—评价”五大环节的痛点与对策,帮助教师用AI把重复劳动变成创造性工作。

     针对教师“备课耗时、资源难找”的痛点,现场演示一条“结构化提示词”如何驱动大模型10秒生成三维目标、重难点、板书设计、差异化任务单;再调用插件一键输出PPT大纲、配图及背景音乐。为解决“学生低头、课堂沉闷”难题,课程手把手带练三款零代码互动生成器:单词小卡片——输入词表,30秒生成带音标、例句、配图的翻转卡片,扫码即玩;短句测试——AI根据课文自动生成情境选择题,实时统计正确率;单词消消乐——把生词融入三消游戏,课堂大屏投屏即可分组竞赛。参训教师现场体验后反馈:“学生注意力至少多锁定15分钟。”

  

  

  

  

  最后环节聚焦“课后批改”场景,教师用可视化拖拽平台为智能体配置“识别-评判-反馈”三步技能:上传学生拍照作业→AI自动识别笔迹、判断正误→生成个性化点评与错因分析,30份作文批改时间由2小时压缩至10分钟,且评语维度更丰富。一天的沉浸式实战,让教师们直观感受到:大模型不再是高深概念,而是能即刻上手的“超级助教”。当技术把机械重复留给自己,教师就能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与创造,这正是AI赋能教育的最大价值。

  

  教育智能体实战赛绩通报

  研修压轴环节“教育智能体实战工作坊”以小组形式完成从0到1的AI教学助手开发。组委会提供四大主题题库——智能作业批改、个性化学习规划、课堂互动游戏生成、学情数据预警——团队可任选其一并细化二级场景;技术要求须调用大模型API实现“输入-处理-输出-反馈”完整闭环。

  

  

  实践成果以5分钟路演呈现,评分沿用“4主题-7维度-100 分”评价框架——教育契合度20%、技术完成度25%、创新亮点15%、成效验证15%、可迁移性10%、展示表现10%、团队协作5%。

     经现场路演、即时打分、组委会复核,我校黄菊老师小组提交的项目成果《AI智能教案助手:教师的第二大脑》获得全国“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专题研修班教学成果展示一等奖,刘群伟老师、杨莹老师获得三等奖。赛事成果将纳入“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典型案例库,并向全国高校推广应用。

     本次研修班中三位教师的卓越表现,生动展现了我校在智能教育应用领域的前瞻探索与实践成果。这场研修不仅全面推进我校教学数字化转型,更是让人工智能从技术工具跃升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倍增器",让技术赋能下的课堂焕发出更具温度的生命力。

  

  

 
7777777777777777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9/16 13:25:43